1.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景点

2.北京奥运会各个场馆具体地址?

3.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天翔

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景点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新建项目-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

中华民族博物院、民俗博物馆分馆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其附近的景点有中华民族博物院、民俗博物馆分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位于北四环中路,占地28.2公顷,是一座复原、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东岳庙管理处),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馆址设在北京东岳庙内,是北京唯一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北京奥运会各个场馆具体地址?

场馆名称:奥林匹克公园

建设地点:北京北四环的边上

赛时功能:曲棍球场、射箭场、网球场

简介

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位于北四环的边上,北辰桥。总占地面积1135公顷,分三个区域,北端是680公顷的森林公园;中心区(B区)、291公顷,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公顷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中华民族园也纳入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内。

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具体范围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四环中路的北部。具体的范围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四环中路,东至安立路、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与北辰西路。森林公园占地680公顷,国家体育中心占地405公顷,两者相加1085公顷,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北京朝阳区的大屯乡与洼里乡。

2008年,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向南扩展,直抵大都土垣,曹八里将彻底消泯。

按照规划,洼里乡的羊坊、洼里村、西下清河、东下清河、汪家村、关西庄、九江口、北沟泥河、南沟泥河、仰山村、洼边村、龙王堂;大屯乡的北顶村、老虎庙、豹房与岔道口,成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征地对象。

场馆设施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1215公顷,其中包括760公顷的森林绿地,占地50公顷的中华民族博物馆以及占地405公顷的展览馆、体育场馆及奥运村。

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心脏,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这些场馆和设施包括:

比赛场馆:共有14个,可进行1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有4个比赛场馆设在展览馆内。

奥运村: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公寓36万平方米,其他11万平方米),可供16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其随行人员居住,邻近主要比赛场馆。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静安全。

记者村:占地30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记者到达公园内的比赛场馆,时间不超过6分钟。

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规划研究来看,奥林匹克公园(当时称为国家体育中心)的选址就开始考虑北京北中轴区,后来在申报前又有过争议,有反对选址北城,建议纳南城方案的,即选址在东南四环与京津塘高速公路东南角或者亦庄。

这些意见认为:第一,北中轴选址地区原来是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因北京大半年的风向是西北风,几年施工下来,这里会给朝阳区(包括 CBD 商业中心区)、东城区乃至城中心(尤其东北区),甚至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带来大量的尘土,空气质量会降低。第二,东北两面的四环路现在已经非常拥挤,如果把奥体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两个巨大的磁场再放在一起,将会严重增加交通负荷,雪上加霜。第三,朝阳区已经规划了商业中心,在这里再规划一个展览中心有重复建设的可能。第四,把国体中心放在南城,可以“开发北京大南部”,平衡北京市内部的贫富差距 。

优势

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发展建设城市中轴线北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新的城市形象。

用地位于市区中心地区和绿化隔离带的交接地带,环境优美。

场馆集中程度高,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相关设施距离近、联系方便。

城市的主要快速环线——四环、五环路穿过公园内部,交通方便。

周围城市建设区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周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赛后使用 (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书)。

奥林匹克公园选址

2001年以北城方案为奥运主会场选址进行的申奥活动取得成功,这至少说明选址北城的决定对于申奥是成功的。次年年中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际规划方案征集”继续坚持北城方案,以中轴线北区的这块地区作为基地进行。从此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四环和五环之间的奥林匹克公园成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 ( 它是总规划用地约 1135 公顷,内容包括中轴线、森林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奥运中心区。其中奥运中心区北区包括会展博览设施、文化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运动员村、地下停车设施、集中公共绿地和广场以及体育设施:8 万人国家体育场,1.8 万人国家体育馆,1.5 万人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等,奥运中心区南区包括原有亚运会体育设施、新建网球中心和曲棍球场。),而北城方案,在体现奥运文化与北京城市历史的交融上,也渐渐表现出其突出的优势。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

在一片神秘的湖泊里,南北2.3公里长的“千年步道”徐徐沉入,远方一葱葱绿岭稳稳地压于轴线之上,颇具北京古城之内景山之于故宫的神韵。

“千年步道”上设计着中华文明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纪念性标志物,其尽端的湖泊则与轴线东侧的奥林匹克运河组成一条巨大的水龙,与北京古城区内中轴线西侧的水龙——什刹海、遥相呼应,形成对称式布局。这样,已延伸至26公里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成为了一个人文与山水相融的整体。一条由亚运会场馆、国家体育场、体育英雄公园组成的斜轴,又与“千年步道”相交于一巨型广场,并延伸至巍巍燕山之中。

“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一等奖获得者美国萨萨基公司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他们的合作方案里诠释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这个被7个国家13名评委推荐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征集活动一等奖的方案,已被基本确定为实施方案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体育设施建设蓝图已迈出关键性一步。奥林匹克乐章已谱下东方风韵的序曲,渐次高旋的交响侧耳可闻。

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建筑

1.国家体育场简介

国家体育场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位于中心区中轴线东侧、龙形景观水系的西侧。同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分列于中轴线两侧。

国家体育场基地占地面积78000㎡,并附带一个400米跑道的永久性热身场地,总建筑面积约260,000㎡,永久坐席8万人,临时坐席2万人,建筑高度约68米。

2.国家体育馆简介

国家体育馆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三大重要场馆之一,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规划建设用地约6.87公顷,主体建筑紧邻城市中轴线,并与国家体育场相对于中轴线均衡布置,建筑面积约80,000 ㎡ ,建筑高度约40米,是北京最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运动、健身、休闲中心。

3.国家游泳馆简介

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规划建设用地约6.2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0,000㎡,建筑高度31米。

4.会展中心简介

会展中心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中部,城市中轴线西侧、规划建设用地约12.2公顷,总建筑规模约260,000㎡,建筑控制高度为60米。

相关资料

1.最大露天剧场将亮相奥林匹克公园

获悉,一个能容纳2万人的北京最大露天剧场将于2007年底前亮相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剧场以山水为背景,配合幻妙的音乐喷泉,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2.地铁奥林匹克公园站

奥林匹克公园站全长349.7米,车站主体长为228.2米,宽24.9米,面积达12936平方米。车站与现在的地铁1、2号线车站相同,为双层岛式车站。该站将有5个出入口、两个应急出口和两个残疾人升降梯。据施工方中铁电气化集团有关人士透露,奥林匹克中心区建成后,所有公交车辆、社会车辆都将在地下行驶。奥林匹克中心区地下东西走向分别有南1路(北四环往北150米处)、成府路(鸟巢和国家体育馆之间)、大屯路、北1路(科荟路南侧350米处)。此外,整个中心区地下有一个周长8.6公里的地下环廊,这些环廊既连接了地下各条道路,而且将中心区地下的8个车库有机连接在一起。

3.2008之后奥林匹克公园将建商业广场

获悉,2008年之后奥林匹克公园将建24万平方米的商业广场,奥运会场馆在赛后有望全部对公众开放。据奥林匹克公园业主单位———北京新奥集团负责人介绍:奥林匹克公园将建设24万平方米的商业广场,体现“融入风景中的时尚天堂”,占地面积17.3公顷,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半东方广场。汇聚国际化现代时尚商业,承“风情商MALL”的国际化创新购物理念,汇集12大类国际商业聚合体。该商业广场看中的是来自全国“每年数百万的旅游者”。

另外,为了更好地利用比赛场馆,本届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有望全部对市民开放。水立方里不但能游泳,还有戏水乐园可以玩。本市还将重点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6大国际品牌赛事。

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天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单霁翔简历

单霁翔,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江苏江宁人。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2012年1月,任故宫博 物院院长。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 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在1980-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开始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1994-19年,主持北京市文物局“故 宫筒子河保护整治”、“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明北京城墙遗址保护整治”等项目规划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2000-2002年,先后主持北京市 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等项目,已经 北京市批准实施。

2002年以来,积极倡导、推动并实施在城市化加速进程条件下,建立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摸清文物家底,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打击文物保护领 域违法犯罪等各项工作;并推动大遗址保护和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 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的研究和实践。

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专著《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 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从“馆舍天地”走向 “大千世界”》,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